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你運動的強度對了嗎


當你今天打定主意花個時間好好運動時,你幫自己設定了一個所謂的輕等強度運動計畫。而這目標其實還滿容易掌握和達成的。但是如果今天要從事的是所謂的中等強度或是高等強度運動,我們往往卻在達到目標之前就覺得夠了,自己已經完成了,如此一來就低估了這兩各層級的運動強度。而我們的運動表現或是心肺功能如果想要進步,中高強度的運動量往往是必要的條件之一。


                                            (圖片來源)

近期,(期刊出處),在加拿大所做的一項實驗中,129位受測者被要求在跑步機上,以自己認為可以達到健康效益的最低速度跑步時,研究人員經由心率的監測,發現只有19%的受測者達到中等強度配速;而達到高等強度配速的受測者則只有5%。整體而言,所有人的平均運動強度是57.46 % 的最大心跳數,而所謂中等強度運動的定義卻是64 ~ 76 % 的最大心跳數。

實驗的運動強度定義
輕度:你開始覺得有點熱,呼吸速率有點變快。
中度:你覺得身體明顯變熱,呼吸速率明顯變快。
高度:你已經覺得非常的熱,而且呼吸已經變喘了。

到底是哪各環節出了問題呢?研究計畫的主持人Jennifer Kuk, PhD認為,所謂的【健康促進活動】推行的過頭了,讓人們產生了迷思,認為運動這件事並不難。人們以為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就等同於運動。而且有些簡單的活動確實會讓人們感到自己的健康好像有那麼一點點的進步,但實際上這樣的運動強度是無法達到促進心血管健康的效果。

Jennifer說,人們習慣公式化的活動。每個禮拜,走路和跑步都維持一樣的速度;在健身房,重量訓量的磅數週週相同。就算體適能因為運動而有所增進時,人們也不會去適時的增加運動強度來挑戰自己。

研究人員表示,絕大多數的受測者坦承並沒有依據實驗的建議,每周以中高強度的運動量在跑步機上行走150分鐘。就算是那些宣稱有依照建議強度運動的受測者,實際上也都高估了自己的運動量。


                                         (圖片來源)

這項實驗也提出了所謂的【身體變熱】、【流汗】、【呼吸速率變快】這些參數,並無法明確的被拿來當成運動強度的定義,因為會受到外在因素(例如氣溫)的干擾。所以Jennifer認為,當你今天為了要實行減重計畫或是要改善運動表現,而必須明確知道自己的心肺功能是否有客觀上的變化時,戴上心率帶,監測心跳,會比較能精準的估量運動的強度。


貼心小提醒
其實就算是【心率】這樣比較客觀的測量工具,還是會因為運動的生理反應而產生偏差。舉例而言,從休息不動到開始運動的第五分鐘這段間距,跟運動第五分鐘開始到第10分鐘的這段間距,(兩段間距都是五分鐘),心跳上升的變化必定會不同,除非你是機器人。所以,主觀的自身感覺加上客觀的生理參數,兩者必須互相配合,才能達到所謂運動的最大效益


By  好批踢團隊  老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